新浪财经 > 评论 > 正文

中青报:电视问政要聊效更要疗效

http://www.sina.com.cn  2012年08月23日 07:08  中国青年报

  文晖

  电视问政这种新形式,已出现在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河南等多个省市。作为2010年在湖北省内首个推行电视问政的城市,武汉近年已经开展了多场电视问政,一些政府官员意识到,自己是被监督的对象,应该对老百姓负责。相关人士评价:“这对官员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都会有所改变。” (《中国青年报》8月22日)

  电视问政是一个特殊的电视节目。既是纪委进行问责的一个渠道,同时又是进行官民互动的重要平台。这个节目,一般是先将老百姓不满意有意见却久拖未决的事情,通过暗访的形式进行录像,然后在节目现场进行播放,让主管部门官员、市民代表、点评嘉宾现场观看,通过将百姓诉求、政府部门表态、学者嘉宾主持人评政议政等元素进行巧妙组合,导演出一台看点多多精彩纷呈的问政大戏。

  这场大戏的受益人无疑是百姓和市民,而比较难堪的则常常是有关政府部门和官员。在镜头面前,在众多观众、学者、嘉宾面前,既由不得官员的性子摆不了官架子,又说不得官话套话假话,更为关键的是,对于一些棘手的问题,更打不了太极拳做不了模糊选择。所以上这个节目竟好比是上考场,既检验着相关政府部门工作的优劣,对官员个人的执政理念、工作作风、应对能力以及媒体素养等,又绝对是一场考验。

  不过,任何一个节目都只能是有选择的,正如媒体的舆论监督栏目一样,一是本来就有投鼠忌器之忧,二是容量总有限,难以穷尽世上所有不堪之事。如此看来,精彩的电视问政节目,又极有可能停留在“聊效”上。问政被问到的事情当时迅速解决,问政被问到的官员当时有所触动,没被“曝光”的,一切照旧。

  电视问政节目的魅力不仅在于节目本身风格犀利、直面现实,而且更要注重效果显著、影响深远。而唇枪舌剑之际,要产生真正的疗效,就不能停留在群众反映的某件事情得到了解决上,不能满足于相关官员一时的“节目过关”上。而是应该对相关事件举一反三,针对相关政府部门官员及责任人暴露出来的问题,不能留有情面。作为电视问政节目的题中应有之义,问政之后,必有整改,尤其是对于个案中暴露出来的懒政、渎职甚至权力寻租等问题,有必要给予党纪政纪处理的,有必要转岗撤职降职的,都不能留下后遗症。

最近访问股

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

热门股票